“救命文檔”復現,再證“信息救災”的重要性
作者:朱昌俊
最近,一份名為“【山西洪災】救命文檔”的在線表格在網絡流轉。截至10月9日19時,表格記錄了59條災情避險場所、218條現有救援聯系方式、128條求助信息、89條物資需求、50條重點災區信息、3條物資提供信息和37條最新道路情況。10月6日22時44分,一個名叫小祁的大三女生創建了它。隨后,它以“各位求助者、救援者及熱心人士:一方有難,八方馳援!感謝大家在災情面前心手相牽,共渡難關”的名字出現在朋友圈。
連日來,山西洪災牽動人心,各方救援力量也陸續加入到馳援山西的行動中來。在這些力量中,“救命文檔”扮演的是一個比較特殊的角色,因為它看似沒有實際投入救災物資,參與者也不用前往災區,但實際上卻對災情信息的傳播,尤其是在打通救援力量和受災群體之間的信息連接障礙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其救災價值不容低估。
這份文檔屬于開放性質,除了發起者進行維護、更新,其他志愿者也可根據接收到的情況實時補充信息。諸如求助信息、物資需求信息、災情避險場所信息、災情注意事項等都分門別類地包含在內,幾乎覆蓋了救災場景下從求助者到救助者最為關心的信息,不僅可以讓求助者及時發出信號,也便于救援者更精準地找到救助目標,這對于救災效率的提升是顯而易見的。此外,它雖然屬于民間自發性質,但卻充當了臨時性的救災信息公共平臺的作用,能夠最大程度上供官方和民間救援力量進行救災參考。
“救命文檔”的價值和參與志愿者的公益熱情值得肯定與贊揚,但還是必須承認,由于“救命文檔”完全是民間自發組織的,這種特殊的救災信息管道的建立,依然帶有較大的偶然性。比如,它到底在何時啟動,主要還是取決于網絡對于災情的關注程度,以及個別志愿者的自覺,如此就難免存在滯后性。甚至,由于完全屬于個人操作,信息豐富過程中的核實問題,以及系統卡頓等情況的發生,也可能影響到其作用的發揮。
因此,要將這份由大學生公益熱情驅動的“救命文檔”,升級為一種標準化的救災信息傳遞模式,其實還需要多方的努力和完善。比如,官方能不能借鑒這種方式,將災情信息集納平臺的建設納入到應急預案之中去?相關平臺能不能有配套的技術支撐等等,都值得探索。
在上一次的河南洪災中,“救命文檔”就發揮了重要作用。此次在山西洪災中復現,參與發起的大學生其實也是受到上次的啟發。它的一再出現,并且都發揮了實實在在的作用,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當前我們的救災應急響應系統在“信息救災”方面仍存有不可忽視的真空地帶。一定程度上說,“救命文檔”越受歡迎,發揮的作用越大,越表明既有救災信息體系的不足。事實上,無論是上次的河南,還是這次的山西,有關洪災信息傳播不暢的現象,及其所引發的社會對于救災效率的質疑,都是客觀存在的。
所以,對待又一次發揮重要作用的“救命文檔”,不能只有感動和贊賞,而更應該看到其所對應的官方救災應急響應系統中信息通道的短板。一個健康且高效的災情信息傳播、公開、集納系統,對于提升救災效率、降低災害損失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網絡技術的進步,為建立更高效的災情信息發布和集納機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這一紅利,不僅要為民間力量所用,也應該促進官方救災體系的完善。(朱昌?。?/p>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