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象牙塔到生活 尋找藏羌彝文化生命力
西南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羌族館。本文圖片除署名外均來自西南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
西南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格薩爾館。
西南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館藏彝族書法。
松潘縣羌族石土木結構建筑。王海燕供圖
傈僳族的掛包繡著漢族的梅花圖案,彝族竹斗笠形似蒙古族的官帽,羌族的銅印記載了“改土歸流”的歷史……近期,西南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升級了展陳,以技藝之道、禮樂之境、多元一體等六個板塊展示西南各民族的交流。
這個博物館是西南民族大學藏羌彝文化研究院開展研究和進行成果展示的平臺之一。該研究院自2020年6月成立以來,協調了西南民族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民族博物館等校內20個單位,致力于把優秀的藏羌彝文化研究好、傳承好、發展好,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爸铝τ诶斫夂驼J識中華民族得以形成的內在機制,這是藏羌彝文化研究真正的生命力所在?!辈厍家臀幕芯吭涸洪L、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王啟濤告訴筆者。
11月15日,筆者走進研究院,探尋研究者們如何拓展藏羌彝文化研究。
跨民族文學敘事“貍貓換太子”出現在彝族經典中
藏羌彝文化研究院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是拓寬格局視野,研究跨地區的民族交流史。
“要問哪個古代人物最能凝聚草原游牧民族的精神,那非格薩爾王莫屬?!蔽髂厦褡宕髮W民族博物館副館長、教授根旺介紹,藏族、納西族、羌族、滿族、蒙古族、裕固族、撒拉族……足有10多個民族視格薩爾王為他們的民族英雄。
“在以往,格薩爾王的研究側重于對《格薩爾》史詩的文本內容分析等,今后,我們會著眼于這一宏觀的跨民族、跨地區文化現象,動態梳理它形成的機制,背后的動力,以及至今所發揮的影響?!备硎?,總之,是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來深度挖掘格薩爾王背后的文化共同體的意義和價值。
除了格薩爾王,西南民族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博士生導師、教授王菊發現,彝族的民間文學中也引入吸納了漢族民間故事。
“彝族文化也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它并沒有因為語言、地理位置等原因而孤立存在,尤其讓很多人意外的是,《貍貓換太子》《董永和七仙女》《田螺姑娘》等這些經典的漢族民間故事,也記錄在畢摩經書里,并且經由畢摩結合當地人文再次加工,情節更曲折、細節更豐富?!蓖蹙战榻B。
《彝族畢摩經典譯注》于2009年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里面就有《仁宗的故事》。王菊發現,《仁宗的故事》與《貍貓換太子》的主要人物和情節大致相似,但是,該故事又有自己的講述方式。后者側重于包拯鐵面無私審理皇家案件,對于宋仁宗的經歷較少著墨;而前者編撰了大量仁宗出生后的經歷和磨難。后者側重于俠義忠勇,前者側重好人好報,包括仁宗、仁宗母親、仁宗妻子都在苦難中不改善良,最終有了美滿結局。王菊認為《仁宗的故事》體現的“棄兒-英雄”故事原型,與彝族本民族英雄人物“支格阿魯”有相似之處。
至于畢摩為什么會傾心于世俗文化,王菊認為,明清以后的彝族地區實行“改土歸流”,畢摩從政教合一中逐漸分離出來,社會地位和文化功能都有了轉變,他們撰寫的畢摩經卷不純粹是宗教信仰方面的內容,而是更多地融合了社會文化傳播和記錄的功能了。
“總之,彝族畢摩經卷中的《仁宗的故事》是多民族文學互相借鑒溝通交流的結果,體現出多民族文學共同發展的步調?!蓖蹙照J為。
拓展深度加強學界國際交流
在王啟濤看來,用更多國際前沿理論與視角來審視自身,能促進研究更加深入。
“一些優秀的人類學研究并不高深,沒有復雜的技巧,就是做得細致、扎實。比如美國的文化人類學家艾瑞克·穆格勒對云南彝族倮倮潑地區葬禮上悼詞的文本分析及葬禮上呈現的食物分析,推測出其背后的生產勞作乃至人際關系?!蓖蹙盏矫绹L學一年,打開“學術之眼”,了解了表演理論、生態理論、組合理論等國際前沿的研究方法?!斑@些對藏羌彝文化研究是大有裨益的,當然要嫻熟地用起來,還有賴于更多高層次學界交流?!?/p>
可喜的是,藏羌彝文化研究院正通過高端學術講座和《藏羌彝文化研究》大型集刊等平臺,進一步拓展學術研究的理論深度和前沿性。
2020年11月4日,藏羌彝文化研究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系列學術講座在西南民大開講,首期講座由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石碩分享?!笆T教授通過嫻熟的研究方法,得出重磅研究結論,讓我們受益匪淺?!蔽髂厦翊螽厴I生海寧說。
此外,《藏羌彝文化研究》大型集刊,將刊登海內外學者在藏羌彝文化研究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目前創刊工作已基本完成。王菊認為如果僅依靠專著,那么國內對國外理論的引進,或者研究動態的掌握就必然會落后?!氨热绨鹂恕つ赂窭战谟兄卮笥绊懙娜局?,目前只有一本有中譯本;集刊創刊后,有利于讓國內外的學術交流更順暢、更便捷?!?/p>
應用研究把文章寫在大地上
今年7月16日《中華羌族歷史文化集成》在茂縣中國古羌城舉辦了盛大的首發儀式。既是羌族姑娘、也是文化人類學學者的王海燕百感交集,她和自己的老師負責編著的《羌族建筑》一書,20多萬字,幾百張圖片,讓她感到了“把文章寫在大地上”的價值和意義。
在西南民族大學,藏羌彝文化研究并不停留在紙面上,而是進行了實際應用,并且有了成熟的應用型人才培養路徑和“產學研”結合的案例。
王海燕就試圖以她的研究,去探討羌族文化與羌族社會經濟之間的互動關系,為羌寨鄉村振興尋找可持續的發展路徑。
“從蘿卜寨、桃坪羌寨可以看出,羌寨各家各戶的住宅緊密相連,同一家族更是常常聚族而居,甚至共用‘山墻’?!蓖鹾Q嘟榻B說,后來人們為了生計,開始逐漸往山下、城鎮遷移,特別是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以后,住得分散起來。但如今,因為甜櫻桃等經濟果木產業發展,老百姓又逐漸返鄉、返村居住勞動,但他們現在的居住方式,則以毗鄰“果園”為原則,就近在各自的果園建房住下?!拔覀兙脱芯?,要在現在的情況下,為他們的居住結構輔以怎樣的社會功能,才能打造有文化再生能力的村鎮單元?”
在編寫《羌族建筑》時,可供參考的僅有一本季富政的《中國羌族建筑》,并且此書以建筑圖片為主,輔以少量文字說明。在此情況下,王海燕和她的團隊幾乎走遍了全省典型的羌寨,光田野調查就走了1年多,一些已經荒蕪的、山頂的寨子都用腳“丈量”過,最后的成書有400多張精美實景圖,囊括了羌族的村寨聚落形態、碉樓民居、交通設施、水利筑堰,建造工藝與功能、建筑習俗與技藝,從建筑外觀到內部裝飾,從神圣空間、社會空間到私密空間等不一而足。
“我們的研究只是《中華羌族歷史文化集成》系列成果的一個部分。而整部書的成果填補了大量空白的同時,直接將學術研究服務于羌族地區的鄉村振興和現代化建設?!蓖鹾Q嗾f。
甘孜縣在打造格薩爾王城的過程中,西南民大專家教授組成的“智囊團”也為前者在厘清歷史脈絡、發掘在地文化資源、產業功能定位等方面給予了跟蹤式指導,助力其打造為國家4A級景區。
除了研究外,應用型人才培養也在逐步深入。截至目前,藏羌彝文化研究院已與甘孜、阿壩、涼山等地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在三州建成20家本科及研究生實習實踐基地,以實習促學習,以實踐助發展。
“早在多年前,甘孜州就與西南民大簽訂人才培養協議,針對當地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緊缺的人才,特設文化產業班、旅游產業班,為當地輸送了不少人才?!备榻B。如今,這個產業班融入普通招生系統,但授課特色不變,并且分別歸到旅游與歷史文化學院和中國語言學院,加強了“產學研”相結合、相促進的能力。
王啟濤認為,“藏羌彝文化研究的真正價值和意義不在單一民族的研究,而在于透過多民族的聚居、民族間交流交往交融及文化上的相互兼容所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及‘兼容、開放、寬宏’的文化精神與文化態度,來理解和認識中華民族得以形成的內在機制,由此加深我們對中華民族形成過程的認識和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解,這才是藏羌彝文化研究的真正生命力所在?!?/p>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四川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發展指南發布 推出文旅招商項目189個
12月19日,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產業政策和重點項目發布活動在成都舉行,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發布了《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發展指南》,共推出文旅招商項目189個、投資總額1459億元。[詳細] -
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聯盟成立 四川區域三年行動計劃發布
11月1日,四川省文化廳和樂山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發展理論研討與工作推進會”在樂山市夾江縣舉行。[詳細] -
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帶動數萬人走上致富路
今年,青海省將繼續以黃南州核心區域的示范引領為帶動,輻射周邊,在全省形成比較完善的民族特色文化體系和消費市場。[詳細]